前言
岁末时节,一部程派旧戏《金簪记》与观众见面,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热议。《金簪记》取材于《金瓶梅》,这次由中国戏曲学院、中央戏剧学院青年学生演员联手创作,搬上舞台,颇有“青春版”的味道。一部旧戏,用90后年轻人的视角重新演绎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,市井生活,男女情感,悲欢离合,很有新意。然而,这部戏的更多看点不只是在内容方面,形式上的大胆创新、跨界融合尤其值得品评。
."国粹京剧"+“京西皮影”
《金簪记》剧组专门邀请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参与其中,将部分内容用传统皮影戏进行表演。巧妙使用皮影元素,虚实结合,人影同台,增加了看点。
历史渊源
皮影戏历史悠久,流传千年,是重要的戏剧活化石,这次在程派京剧舞台创作中,尝试大胆使用,很有特色。其实,皮影戏与京剧艺术,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大家知道,京剧也被称为“皮簧”,唱腔中有“西皮流水”“西皮慢板”,这其中的“皮”,据考证就是指的皮影戏腔调。据齐如山先生《中国戏剧源自西北》一文说:“我经过二十多年的考究,认为它(北平的皮簧)是和陕西的皮影戏有极大的关系”,并由此得出结论:“现在风行全国的皮簧腔是由陕西的影戏来的”。这样看来,应该是徽班进京以前,就借用了皮影戏的腔调,或者说京剧的腔调里本就流淌着皮影唱腔的血液。
“京剧皮影双下锅”
另外,资料显示,清朝晚期,一些文人雅士喜好京剧,也频繁接触皮影戏,据说一位叫载涛的贝勒,就开始尝试邀请皮影戏演出,但后台是京剧演员唱,演员不上妆,观众看影人听京剧,别有情趣,被称为“钻筒子”,也叫“京剧皮影双下锅”。当年大画家齐白石就曾经在自己的寿宴上安排“京剧皮影双下锅”。
影戏前缘
非常有趣的是,据81岁的北京西派皮影老艺术家路联达回忆,程派京剧与京西皮影本就有“前缘”:上世纪50年代,皮影剧团有一次演出过程中,见到了程砚秋先生,老先生对皮影剧团正在使用的大锣很感兴趣,现场驻足,协商能否转让。时隔60余年,有缘重相会。可见,古往今来,戏剧舞台艺术一直是动态发展的,跨界融合,其实一直在进行。
“京西皮影”
参与《金簪记》演出的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,也是近年崛起的一支很有特色的民营皮影院团,他们在北京西派皮影老艺术家路联达先生的指导下,十年如一日潜心传习“京西皮影”,因为演员主要是袖珍年轻人,所以被誉为皮影界的“春台班”。而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院长王熙又是程派京剧票友,他们使京味特色的皮影艺术得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。
坚守非遗
这次在《金簪记》的舞台上,用皮影人表演京剧演员动作,要求动作细腻,节奏清晰,符合人物身份,龙在天的皮影演员精湛的表演技艺也得到了充分展示,这种执着坚守非遗,又敢于创新的精神,值得称赞。
2018
11.29 - 12.02 (19:30)
购票:长按上方海报
识别图中二维码
西区剧场
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85号
护国新天地四层
地铁四号线平安里站B口出
至护国寺街向东走250米
联系电话:
影人姐姐 王 熙
13621399612
皮影推广大使 高 峰
18701586970
党支部书记 王长亮
15810133415
皮影网站:www.lztpyx.com
新浪微博:@龙在天皮影
演出地址:中国京西皮影非遗园
演出时间:每周六周日上午10:00 下午14:00
公交路线:可乘地铁4号线至地铁北宫门换乘
303路公交车至白水洼行走至向东800m
行车路线:可在地图app搜索“京西皮影非遗园”
扫一扫分享给你的小伙伴吧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