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皮影戏的传说有很多,它大约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,在民间土生土长成一国之技艺。
皮影艺人在悬挂的白布上操纵皮影,通过皮影投在白布上的影子和打击乐器、当地的唱腔共同演绎丰富多彩的故事。可以说皮影戏是最早的电影艺术和动画艺术。
一、光芒渐微中国皮影艺术——光影白描人间,皮毛夸饰历史
皮影不同于剪纸的是,皮影是动静相得的艺术——有灵动有安定,形神兼备,以声形相貌考验着幕后的每一个皮影手艺人。
皮影戏台上的角儿,本身是没有生命的,没有表情的变化,放在哪都是死物一件。所以在幕后皮影人需要精准地拿捏人物的情绪、故事的起伏,分毫不差地通过自己的唱腔和打击乐器传达出来,这样才能使皮影变成有灵魂的、活生生的艺术形象。
二、光芒渐微中国皮影艺术——人生如戏,人在戏中
正是皮影艺人的这份投入,使艺人们一旦触碰到皮影,一生都将离不开皮影。人偶的四肢紧紧连着艺人的四肢,艺人的情绪表露在人偶身上。锣鼓一动,上台的是人偶,表演的是艺人。艺人与人偶的虚实世界交融一起, 在粗犷的黄土地上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的人生戏目。
三|光芒渐微中国皮影艺术——故事不断地圆满,但从来不谢幕
皮影影偶的结构有个不显眼的细节,那就是身体的每个部位的朝向稍微有所偏差。这和古埃及的雕像、壁画中的人物很相似:人的脸、鼻子和嘴是侧面,眼睛却是正面。
头部为正侧面,上身为六分侧,腹部为八分侧,双腿为九分侧,脚掌为五分侧。
打破了整体的统一感,矛盾的结构使人物变得有动态倾向,形成皮影特有的审美。
而在色彩的运用上,也随着角色的特点变化,阐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色彩情绪。
皮影行当中:蓝凶、红忠、黄狠、白奸、黑正、绿爆、神佛精灵,金银普照。
皮影戏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,在嬉笑怒骂间将人世之间的苦乐聚散展现得酣畅淋漓。人们通过民俗艺术来抒发内心情感、参悟人生道理、排解生死恐惧、找到自我价值。
然而任何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都是根植于肥沃的民俗土壤之中,皮影的生死兴衰必然和百姓的生活习俗、审美情趣、价值观念紧密联系。
四、光芒渐微中国皮影艺术——若再遇见我的高头大马,你可敢与我双目对峙
新的时代的光芒不再投射到影偶身上,没有光,影偶就没有了灵魂。一些皮影艺人不得不忍痛割爱,从皮影演出转向皮影制作。皮影戏会何去何从,成为一代皮影艺术家们最担忧的问题。
扫一扫分享给你的小伙伴吧
相关文章